新生儿黄疸的严重程度可通过血清胆红素水平、出现时间及伴随症状判断,主要观察指标有出生24小时内出现黄疸、胆红素上升速度过快、伴随嗜睡或拒奶等神经症状。
1、胆红素水平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20.6μmol/L或早产儿超过256.5μmol/L需警惕,病理性黄疸可能与溶血性疾病、感染等因素有关,需光疗或换血治疗。
2、出现时间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的黄疸多为母婴血型不合溶血导致,家长需立即就医检测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计数,必要时使用人免疫球蛋白干预。
3、持续时间足月儿黄疸持续超过2周或早产儿超过3周可能提示母乳性黄疸、胆道闭锁等,需检测直接胆红素比例并做肝胆B超排查。
4、伴随症状出现发热、抽搐、肌张力低下等神经症状提示胆红素脑病风险,需紧急处理。病理性黄疸患儿可遵医嘱使用苯巴比妥、白蛋白等药物。
建议家长每日在自然光下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范围,记录喂养及排便情况,黄疸加重时及时复查经皮胆红素检测。
9岁儿童一般建议每半年到一年驱虫一次,实际间隔时间受到居住环境、卫生习惯、既往感染史、学校集体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居住环境生活在农村或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接触土壤、动物粪便概率较高,建议缩短至半年驱虫一次。
2、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彻底、有咬指甲等不良习惯的儿童,需每6-8个月进行预防性驱虫。
3、感染史既往有蛔虫、蛲虫等寄生虫感染史的儿童,应在治疗后3个月复查,并根据结果调整后续驱虫频率。
4、集体活动就读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因集体生活易交叉感染,可每年春秋季各进行一次常规驱虫。
家长需观察孩子是否有腹痛、肛门瘙痒、夜间磨牙等寄生虫感染征兆,选择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儿童适用驱虫药时须严格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