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患者一般需要控制主食摄入量,但无须完全戒断。主食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合理控制有助于体重管理。肥胖症可能与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因素有关,建议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调整饮食结构。
肥胖症患者减少主食摄入时,建议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替代部分精制米面。全谷物如燕麦、糙米、荞麦等富含膳食纤维,可延缓胃排空时间并增加饱腹感。薯类如红薯、紫薯等含抗性淀粉较多,消化吸收速度较慢。杂豆类如鹰嘴豆、红小豆等蛋白质含量较高,有助于维持肌肉量。控制主食总量的同时需保证每日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不低于40%,避免引发低血糖或代谢紊乱。烹饪方式宜采用蒸煮炖等少油方法,避免油炸或过度加工。
对于合并胰岛素抵抗的肥胖患者,可适当降低主食比例并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妊娠期肥胖者需确保胎儿营养供给,主食削减幅度不宜过大。青少年肥胖群体处于生长发育期,每日主食摄入量建议不低于150克。老年人基础代谢率较低,可优先减少晚间主食量。运动员或重体力劳动者需根据实际消耗调整主食供给,防止能量不足。
调整主食摄入需配合整体膳食结构优化,增加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占比。定期监测体重和体脂率变化,避免极端节食导致营养不良。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有氧活动。长期体重管理需建立科学饮食计划,必要时可寻求专业营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
小儿肠炎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可通过调整饮食、补液、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口服补液盐散等方式治疗。小儿肠炎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饮食不当、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是小儿肠炎的常见原因,通常表现为水样便、发热、食欲减退。治疗以补液为主,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或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肠道菌群。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尿量及精神状态,防止脱水。
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可能导致黏液脓血便、腹痛。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抗生素,同时配合口服补液盐散预防电解质紊乱。避免自行使用止泻药,以免加重病情。
进食生冷、不洁或过敏食物可能引发非感染性肠炎,表现为腹胀、轻度腹泻。建议暂停添加新辅食,母乳喂养者母亲需清淡饮食,配方奶喂养可暂时改用低乳糖奶粉。可少量多次喂食米汤、苹果泥等易消化食物。
牛奶蛋白、鸡蛋等食物过敏可能导致血丝便、皮疹。家长需记录饮食日记帮助排查过敏原,急性期遵医嘱使用盐酸西替利嗪滴剂抗过敏,长期需严格回避过敏食物。深度水解配方奶粉可作为替代喂养方案。
贾第鞭毛虫、蛔虫等寄生虫可能引起慢性腹泻、营养不良。确诊后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苯达唑颗粒驱虫,配合葡萄糖酸锌颗粒促进肠黏膜修复。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避免重复感染。
患儿应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氧化锌软膏预防红臀。母乳喂养继续坚持,人工喂养可暂时稀释配方奶浓度。恢复期逐步增加香蕉、蒸苹果等低渣食物,避免高糖高脂饮食。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尿量减少或精神萎靡,需立即就医。居家护理期间建议每日测量体重,监测脱水改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