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糜烂和胃溃疡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变深度和临床表现。胃黏膜糜烂是浅表性损伤,仅累及黏膜层;胃溃疡则深达黏膜下层甚至肌层,可能伴随穿孔风险。两者在病因、症状及治疗上存在差异。
胃黏膜糜烂的损伤局限于黏膜表层,未突破黏膜肌层,愈合后通常不留瘢痕。胃溃疡的病变穿透黏膜全层达到黏膜下层,严重时可侵蚀肌层甚至浆膜层,愈合过程易形成纤维瘢痕组织。这种深度差异决定了胃溃疡更容易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胃黏膜糜烂多由短期刺激引起,如非甾体抗炎药使用、酒精刺激或应激状态。胃溃疡则更多与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相关,其他诱因包括胃酸分泌异常、胃黏膜防御功能持续削弱等慢性因素。两者在发病机制上存在急性与慢性的区别。
胃黏膜糜烂常表现为上腹隐痛或灼烧感,症状具有间歇性。胃溃疡疼痛更具规律性,典型表现为餐后1-2小时出现的节律性疼痛,可能伴随夜间痛醒。胃溃疡患者更易出现黑便、呕血等明显出血征象,部分病例会发生剧烈腹痛提示穿孔。
胃镜下胃黏膜糜烂呈现多发点状或片状充血糜烂灶,表面可有渗血。胃溃疡则可见圆形或椭圆形凹陷病灶,边缘规整,基底常覆盖白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X线钡餐检查中胃溃疡可见龛影,而糜烂病变通常无法显影。
胃黏膜糜烂以去除诱因和保护黏膜为主,常用硫糖铝混悬凝胶、铝碳酸镁咀嚼片等黏膜保护剂。胃溃疡需规范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疗程通常需要4-8周。严重溃疡出血或穿孔需内镜下止血或外科手术干预。
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过度饮酒,规律进食并控制情绪压力。胃病患者应戒烟限酒,慎用非甾体抗炎药。出现持续上腹痛、呕血或黑便时应及时就医,胃溃疡患者需定期复查胃镜监测愈合情况。饮食建议选择易消化的粥类、面条等,适量补充优质蛋白促进黏膜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