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刮宫的疾病主要有不全流产、子宫内膜息肉、异常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增生、葡萄胎等。刮宫是一种通过手术方式清除子宫内容物的医疗操作,适用于多种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不全流产是指妊娠组织未完全排出子宫,可能导致持续出血或感染。刮宫可清除残留组织,帮助子宫恢复。患者可能出现腹痛、阴道流血等症状,需遵医嘱使用缩宫素注射液、益母草颗粒等药物促进子宫收缩,术后需注意休息和预防感染。
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内膜局部过度生长形成的良性病变,可能引起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诊断性刮宫可获取组织进行确诊,治疗性刮宫能直接切除息肉。术后可能使用左炔诺孕酮片调节激素,或桂枝茯苓胶囊辅助化瘀。
异常子宫出血包括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围绝经期出血等,当药物治疗无效时需刮宫止血并明确病因。刮宫可快速控制出血,同时获取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患者可能伴随贫血症状,需配合琥珀酸亚铁片等补血药物。
子宫内膜增生是内膜异常增厚的病变,存在癌变风险。诊断性刮宫可明确增生类型,复杂型增生患者需后续药物或手术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醋酸甲羟孕酮片、地屈孕酮片等孕激素制剂,需定期复查内膜情况。
葡萄胎属于妊娠滋养细胞疾病,表现为子宫内异常增生的水泡状组织。彻底清宫是主要治疗手段,术后需监测血HCG水平。高危患者可能需预防性使用注射用放线菌素D等化疗药物,并长期随访防止恶变。
刮宫术后应保持会阴清洁,避免盆浴和性生活1个月,观察出血量和体温变化。饮食上多摄入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铁和优质蛋白的食物,促进血红蛋白合成。术后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2周后复查超声评估恢复情况,出现发热、腹痛加剧或出血量增多需及时就医。
服用避孕药后阴道流血可能由激素水平波动、药物副作用、漏服药物、子宫内膜异常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点滴出血或突破性出血。
1. 激素波动: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会改变体内激素水平,导致子宫内膜部分脱落引起出血。这种情况通常无需特殊处理,持续用药后身体会逐渐适应。
2. 药物副作用:避孕药可能直接刺激子宫内膜导致突破性出血,常见于用药初期。可遵医嘱使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屈螺酮炔雌醇片等药物调整剂量。
3. 漏服药物:漏服避孕药会导致激素水平骤降引发撤退性出血。建议设置服药提醒,漏服后及时补服并配合使用左炔诺孕酮片等紧急避孕药。
4. 内膜异常:出血可能与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等病变有关,常伴随经期延长或腹痛。需通过超声检查确诊,必要时使用地屈孕酮片或进行宫腔镜手术。
出血期间保持外阴清洁,避免剧烈运动,若出血量超过月经量或持续超过一周应及时妇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