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携带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持续低热、乏力、淋巴结肿大等非特异性表现,随着免疫系统受损可能继发口腔念珠菌感染、带状疱疹等机会性感染。
1、早期表现感染初期可能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如发热、咽痛、肌肉酸痛,通常持续1-2周自行缓解。
2、无症状期多数携带者经历长达数年的无症状期,此时病毒仍在复制但未造成明显免疫缺陷。
3、进展期症状可能出现持续腹泻、体重下降、反复口腔溃疡,伴随肺结核、肺炎等机会性感染概率增加。
4、终末期表现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时可能出现卡波西肉瘤、淋巴瘤等恶性肿瘤,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艾滋病携带者应定期监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严格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注意营养均衡和避免生冷食物。
艾滋病主要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共用注射器传播。
1、性接触传播无保护性行为是主要传播方式,病毒通过黏膜或破损皮肤进入人体。治疗需长期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如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多替拉韦。
2、血液传播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可导致感染,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治疗需联合用药控制病毒复制,推荐使用齐多夫定、奈韦拉平、依非韦伦。
3、母婴传播感染孕妇可通过胎盘、分娩或哺乳传染给婴儿,可能导致发育迟缓。阻断措施包括孕期服药、剖宫产和人工喂养,常用药物有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4、共用注射器吸毒者共用针具易造成血液交叉感染,常合并机会性感染。治疗需配合美沙酮替代治疗,使用阿巴卡韦、恩曲他滨等药物控制病情。
避免高危行为是预防关键,感染者应定期检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严格遵医嘱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