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低血糖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静脉输注葡萄糖、监测血糖、治疗原发病等方式干预。低血糖通常由喂养不足、母体糖尿病、先天性代谢异常、感染等原因引起。
1、调整喂养早期增加母乳或配方奶喂养频次,每2-3小时喂养一次。家长需记录每次喂养量,若口服摄入不足需配合鼻饲喂养。
2、静脉补糖血糖低于2.2mmol/L时需静脉输注10%葡萄糖溶液。可能与早产儿肝糖原储备不足有关,表现为嗜睡、喂养困难。
3、动态监测每4-6小时检测指尖血糖,持续至血糖稳定48小时。家长需学会使用便携式血糖仪,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4、病因治疗针对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等原发病,可能需使用二氮嗪或奥曲肽。通常伴随巨大儿、皮肤苍白等症状。
建议家长保持新生儿体温稳定,避免寒冷刺激增加能量消耗,定期随访至血糖代谢正常。
9岁儿童一般建议每半年到一年驱虫一次,实际间隔时间受到居住环境、卫生习惯、既往感染史、学校集体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居住环境生活在农村或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接触土壤、动物粪便概率较高,建议缩短至半年驱虫一次。
2、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彻底、有咬指甲等不良习惯的儿童,需每6-8个月进行预防性驱虫。
3、感染史既往有蛔虫、蛲虫等寄生虫感染史的儿童,应在治疗后3个月复查,并根据结果调整后续驱虫频率。
4、集体活动就读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因集体生活易交叉感染,可每年春秋季各进行一次常规驱虫。
家长需观察孩子是否有腹痛、肛门瘙痒、夜间磨牙等寄生虫感染征兆,选择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儿童适用驱虫药时须严格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