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呛奶可通过调整喂养姿势、控制奶速、拍嗝、及时清理口腔等方式缓解。呛奶通常由喂养不当、奶嘴孔过大、胃食管反流、呼吸道感染等原因引起。
1、调整姿势建议家长采用半直立姿势喂养,宝宝头部略高于身体,避免平躺喂奶。喂奶后保持竖抱姿势15-20分钟,有助于减少奶液反流。
2、控制奶速家长需选择合适孔径的奶嘴,避免奶液流速过快。母乳喂养时可用手指轻压乳晕控制流速,分段喂养更安全。
3、正确拍嗝每次喂奶后家长需竖抱宝宝,手掌呈空心状由下至上轻拍背部,帮助排出胃内空气,重复进行直至打出嗝声。
4、清理口腔呛奶后家长应立即将宝宝侧卧,用纱布清理口鼻分泌物。若出现面色青紫、呼吸急促需立即就医,可能与吸入性肺炎有关。
日常注意观察宝宝吞咽节奏,避免过度饥饿时急促吸吮,喂奶后30分钟内减少体位变动。若频繁呛奶或伴随咳嗽发热,建议儿科就诊排除喉软骨软化等疾病。
9岁儿童一般建议每半年到一年驱虫一次,实际间隔时间受到居住环境、卫生习惯、既往感染史、学校集体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居住环境生活在农村或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接触土壤、动物粪便概率较高,建议缩短至半年驱虫一次。
2、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彻底、有咬指甲等不良习惯的儿童,需每6-8个月进行预防性驱虫。
3、感染史既往有蛔虫、蛲虫等寄生虫感染史的儿童,应在治疗后3个月复查,并根据结果调整后续驱虫频率。
4、集体活动就读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因集体生活易交叉感染,可每年春秋季各进行一次常规驱虫。
家长需观察孩子是否有腹痛、肛门瘙痒、夜间磨牙等寄生虫感染征兆,选择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儿童适用驱虫药时须严格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