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活动性肝炎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保肝药物、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通常由乙肝病毒感染、丙肝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异常、酒精或药物损伤等原因引起。
1、抗病毒治疗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是主要病因,需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索磷布韦等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及病毒载量。
2、免疫调节自身免疫性肝炎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有关,可选用泼尼松、硫唑嘌呤等药物调节免疫反应,需警惕骨质疏松等副作用。
3、保肝药物肝细胞损伤时可使用复方甘草酸苷、双环醇、水飞蓟宾等药物减轻炎症,改善肝功能指标,但需避免与抗病毒药物相互作用。
4、生活方式调整戒酒、避免肝毒性药物,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每日适量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肝脏代谢,定期复查超声和肝弹性检测。
建议低脂高纤维饮食,避免腌制食品,保持规律作息,出现黄疸或腹水等症状需立即就医评估病情进展。
慢性乙肝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日常接触如共用餐具或拥抱通常不会传染,但建议共同生活者接种乙肝疫苗并定期检测乙肝五项。
1、传播途径乙肝病毒通过血液、体液和母婴垂直传播,无防护性行为是配偶间主要传染途径。建议使用安全套并避免共用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
2、疫苗防护未感染方应接种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需检测表面抗体滴度。抗体水平不足时需加强免疫,这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3、病毒载量配偶乙肝病毒DNA载量越高传染风险越大。建议感染者每3-6个月检测肝功能与病毒量,符合条件者可考虑抗病毒治疗降低传染性。
4、家庭防护家庭成员应避免接触感染者血液,伤口需及时包扎。餐具正常清洗即可,但牙刷、指甲剪等个人用品必须分开使用。
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建议每1-2年复查乙肝五项指标,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