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败血症是由细菌等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大量繁殖引起的全身性感染疾病,常见症状包括持续高热、寒战、精神萎靡、皮肤瘀斑、呼吸急促等。该病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可能诱发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
患儿体温持续超过39摄氏度,常规退热措施效果不佳。这与病原体释放的毒素刺激体温调节中枢有关,可能伴随四肢冰凉与面色潮红。需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或布洛芬混悬液等退热药物,同时进行血培养明确病原体。
出现不自主全身颤抖,多发生于体温骤升期。寒战是机体产热反应的体现,可能伴随口唇青紫。需注意监测体温变化,避免使用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方式刺激患儿。
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或异常烦躁,与毒素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相关。严重时可出现意识模糊,需警惕颅内感染可能。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神志变化,及时报告医生调整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注射液等治疗方案。
四肢或躯干出现压之不褪色的紫红色斑疹,提示凝血功能障碍。这是败血症进展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表现,可能伴随穿刺部位渗血。需紧急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并使用肝素钠注射液抗凝治疗。
呼吸频率超过40次/分钟,可能伴呻吟或鼻翼扇动。与酸中毒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需立即吸氧并检测血气分析。严重者需气管插管辅助通气,同时静脉滴注注射用美罗培南控制感染。
家长发现患儿出现上述症状时须立即就医,治疗期间保持环境清洁,每日消毒患儿用品。恢复期给予高蛋白流质饮食如母乳或配方奶,避免剧烈活动。定期复查血常规及炎症指标,观察有无复发迹象。注意疫苗接种预防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常见致病菌感染。